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皖北小村庄,长三角里的振兴故事

发布日期:2021-07-07 浏览次数:891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土桥村村民鹿存荣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种的蔬菜能成为千里之外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解沟村村企负责人张书林,马上要将企业搬进3000平方米的新厂区,从昆山回乡的创业路越走越顺;药王村党委书记李玉良,现在要经常客串“导游”,用皖北腔的普通话和“吴侬软语”的游客打交道……

  2019年10月15日,随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的召开,亳州等7市正式“入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亳州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皖北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三个皖北小村庄,聆听乡村振兴的故事,感受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变化。

e977759de97e573ac80f31585cf82028.jpg

                                       土桥村村民在合作社里打工

  土桥村:蔬菜远赴“千里之外”

  要是在两年前,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村民鹿存荣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种的蔬菜能成为千里之外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土桥村村民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因土质好、无污染、品质高,其所产蔬菜备受好评。但由于周边市场有限,销路一直不畅,尽管后来成立了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一年仍然挣不了几个钱,种菜积极性并不高。

  这一切在2019年发生了改变。

  当年9月,蒙城县被确定为安徽省首个“上海市外(蒙城)蔬菜主供应基地”。2020年,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与土桥村达成合作关系,发挥其首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优势,使得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村种植的1000余亩蔬菜当年实现利润近200万元。

  包括鹿存荣在内的100多位村民也跟着“沾了光”,在合作社打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土桥村党总支书记李平介绍,早些年,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顶了一个“现代”的名字,但种菜还多是采用“土办法”。在与精益诚公司合作后,在良种、农资、栽培、技术、收购、配送等方面,都提升了标准,做到了 “六统一”,再加上该村水土资源好,所产蔬菜因高品质而深受上海市民青睐。

  在发展蔬菜的同时,土桥村还忙着搞承接产业转移,做到蔬菜“走出去”、企业“引进来”,村子兴起来。“目前我们村有4家企业,其中两家来自浙江。”李平说,去年土桥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10万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

  “过去我们村又土又穷,这几年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腰包鼓了,家家盖起了楼房,整个村子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这还不算,我们村旁边正在建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建成了一些景观,栽上了许多花草树木,我们没事就去逛逛,生活越过越滋润了……”对于村里的变化,鹿存荣感触颇深。

  解沟村:距沪苏浙越来越“近”

  从1000平方米的老厂房,到搬入3000平方米的新厂区,从昆山回乡创业的张书林,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你看,这车花生下午就能发到盐城。上午发货下午到,这在以前不敢想。” 在充满浓浓花生香味的厂区,安徽省涡阳县鼎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书林指着一辆物流货车唏嘘不已。

  张书林早些年在昆山做食品生意,2017年在村里的引导支持下决定回到家乡涡阳县西阳镇解沟村创业,2018年在解沟村办起了花生加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南京、苏州、义乌等沪苏浙城市。

  “两三年前,物流货车哪能直接开到厂门口,我们的产品必须要送到县城的物流公司发货,不但用时长,而且几经周转后,产品损坏很多。”提起物流,张书林有一肚子话,“特别是有的客户订的花生比较少,比如一两百箱花生,物流公司还不给配送,我们眼睁睁地损失了很多客户。”

  亳州正式“入长”以来,奋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带动了交通物流业的急速发展,这让张书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现在,开往沪苏浙的物流车辆非常多,拉货的车都是直接从厂门口开到目的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货物不容易损坏,还节省了时间和资金。”张书林乐滋滋地说,“以前运费2000元的一车货,现在1800元就行了。”

  交通的便利,让鼎徽食品不断发展壮大,产品不仅畅销长三角,还开拓了珠三角的市场。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公司销售收入同比仍增长了5%,市场占有率同比也提高了10%。

  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原有的1000平方米老厂区已不能满足需要,在村里的支持下,张书林投资建设了新厂区,并于今年7月入驻,物流车辆同样可以直达门口。

  “真没想到,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厂区、销售都翻了一番还多。随着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发展会更好。”对于未来,张书林充满了信心。

  在解沟村,同样享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红利的还有3家酒厂、2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村民们。

  “村民可以外出务工,也可以在家门口的企业、合作社就业,只要想干不愁没活。”解沟村党总支书记杨瑞军说,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分红、打工工资等,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经接近2万元。

  杨瑞军说,村里打算进一步加大对沪苏浙项目的招商,在村里新建一个手工艺品加工厂,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解沟村变得更富裕。

  药王村:村里响起“吴侬软语”

  药王村的变化从一部电视剧开始。

  2016年,国家一级演员李幼斌、著名导演张惠中以亳州中药材种植经营为题材,实景拍摄了48集电视连续剧《王初一与刘十五》,该剧的场景基本上都在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的前身——赵楼村拍摄完成的。

  正是因为该电视剧的成功拍摄,赵楼村于2017年更名为药王村。在村党委书记李玉良的带领下,该村结合电视剧中设计的情节,大量种植中药材,普及中医药文化,建设田园综合体。

  “我们以中医药文化及酒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统的中药民俗文化为内核,打造成了集‘药、医、养、教、旅’于一体的皖北传统中药民俗文化精品村。村里的一号、二号、三号院相继投入使用,里面有药浴、酒吧、学堂、四合院、标准间等。”李玉良说。

  随着亳州加入了长三角“朋友圈”和高铁的顺利开通,来药王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亳州正式“入长”以来,加快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共同体建设,在旅游项目建设、线路打造、宣传营销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对接和交流,努力把亳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文化休闲、中医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市县区文旅部门出台真金白银旅游优惠政策,先后在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开展“长三角一体化·乘高铁游亳州”等推介活动,冠名从上海虹桥站开往亳州的高铁,推动亳州全域旅游向高层次发展。

  “现在,每天来药王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客流量在两千人左右,其中有不少游客来自沪苏浙。”如今,经常在村里客串“导游”的李玉良说。

  “药王村原始古朴的风貌和独特的中医药元素,让人眼前一亮,老好额。”说起药王村,上海游客郑思思这样告诉记者。

  去年6月份,药王村入围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去年村集体收入实现73万元,其中近30万元来自旅游收入。该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6万元。

  对于药王村的未来,李玉良有着清晰的思路,要把药王村打造成集农业休闲康养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增值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打造具有中药、白酒产业特色,体验独特的药都酒乡田园风光,吸引更多的长三角游客。

  土桥村、解沟村、药王村的变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皖北乡村振兴的缩影。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亳州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机遇。”亳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昭敏说,亳州正式“入长”以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亳州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与沪苏浙的合作交流,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未来,皖北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将更多、更精彩。”(汝平 任雷)


亳州新闻网

品牌战略合作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2121号